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党史学习教育
曲阜记忆 • 曲阜香稻
  • 作者:曲阜市人民法院发布时间:2024年03月29日

  曲阜记忆 • 曲阜香稻

  曲阜香稻,俗称香大米,产于曲阜市明故城南门外的南泉、小泉一带,现鲁城街道南泉社区逵泉池周围地区。此米色白而略露青头,米质粘细而油韧,香味浓郁,清香醇口,有“一家煮饭,十里飘香”之誉,又因明、清时被列为贡品而闻名遐迩。

  曲阜香稻种植历史悠久,起源于殷商时期,发展于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,盛行于清代的乾隆年间,几经曲折,起伏发展。据《曲阜县志》记载:殷商时已有种植,到春秋战国时期“种植香稻粳糯,出自逵泉左右者为上谷。”逵泉水甘甜清洌,含有丰富的钠、镁、钙、铁等矿物质和10多种微量元素。金代大定年间曾整修逵泉池。元代至正年间在逵泉池旁建“龙神祠”。到清代乾隆年间,尊孔重儒尤甚,康熙、乾隆两位皇帝曾数次亲临曲阜祭孔,衍圣公府则隆重接待,曾以香米招待皇帝,深得嘉誉。以后即以此特产品年年进贡。为此,清曾将逵泉池之“龙神祠”扩建为“龙王庙”,规定每年春、夏、秋、冬届时祭祀。逵泉被视为“神泉”,所产之稻米被称为“神品”。由此,曲阜香稻米成为招待和馈赠嘉宾的珍品,面积有所扩展。据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修订县志中记载:“城南门外,沂河两岸,有水田,宜种稻,做饭气香,故称香稻”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,续修县志上又载:“城南沂河北岸,有水田百余亩,产香稻为县内特产”。

  抗日战争时期,日军侵占曲阜,视香稻为珍品,曾于1941年至1943年,强迫当地民工,集泉水,修渠道,平整稻田,希图扩大面积,增加产量,但由于民族矛盾激化,民工消极怠工,加之他们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不熟,一味蛮干,结果,不但面积没扩大,产量没提高,反而影响了香稻生产的发展。

  解放前,曲阜香稻一般多在泉眼处附近零星种植,一年一作一熟,任其生长发育,种在人,收在天。正常年份亩产百斤以下,遇到灾害,收成无几。虽曾把大片的低洼地带搞成大小不等、长短不一的台田,高处种旱作物,低处栽植水稻,搞水旱兼收。种植面积曾扩大到沿沂河两岸的城关和息陬两个乡镇,一度达500亩左右,但极不稳定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面积很快扩大到千亩,单产增至百余公斤。1964年开始,逐渐为引进的高产稻种所代替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几近绝迹。1979年,南泉村已扩种至50亩。由于原香稻种子退化、混杂,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,后对原品种提纯复壮,选育出103香稻新品系,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。1985年,经山东省优质大米评定委员会鉴定,认定为名特大米,荣获优质农产品证书。1986、1990年,曲阜香稻两次进京参加名优特产品展销。

  曲阜香稻自古生长发育在鲁国故城一带。这里一片“泉林”,常流不息,水质甘美,大泉有10余个,小泉众多。由于泉水的汇流,使之平地积水,形成了老稻田土类的基本特征——土质肥沃、酥软。曲阜香稻就常年累月生长发育在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,吸取水土之养分,致使香稻味香。若异地栽培种植,米质、香味则减弱。

  (参考资料:康宪光《曲阜香稻史略》,见《曲阜文史》;曲阜市志,孔子故里·中国曲阜网;图片来自网络)

  来源:曲阜史敢当

关闭

版权所有: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舞雩坛路15号 电话0537-4497710 邮编:273100